close
■ 戲的”表演形”
<將軍寇>的第一幕是海寇與白行良的部下在海上進行對峙與衝突,這一幕的表現,同時回應了上一篇所講到的部份。在這幕中透過以大的布旗虛構出海中波浪,演員在海中打鬥,對歌仔戲不熟的我來說,看到演員”水中游泳的姿勢”,當時覺得有一點點奇怪,怎麼這樣在”游泳”,到第三天一心表演時同樣有幕是朱元璋到海裡救沈寶山時,用了同樣的姿勢。原來,就演員的動作表達來說,並不是直接的取自日常生活,各種動作已然經過粹取出特別的形式。後看到大陸戲曲理論家阿甲提到的,戲曲與話劇,從動作與角色來說,雖其皆要表達出適合於該劇的角色特色,也都取材自生活,但話劇是直接的轉化,或不會經抽象形式化轉變。而戲曲則經此轉變,這樣的特性是,它是既抽象又具體的。在抽離出實際的劇碼時,它對於一般人看來,是抽象的,不一定能理解的,但是各個動作有它自身所要表達之意,所使用的情景與脈絡,一旦置放到劇中時,又能夠透過演員,將它在觀眾眼前具體化呈現。


覺得這邊有趣的點是,這些演員的搬演,它所要造的景,除在表現出的動作之”美”外(如騎馬的動作常是劇團中表演的項目之一),它同時要在觀眾心中造出影像,歷其境之景,但在這部份是間接的,非第一層的。而當現今在布景、舞台設計技術由他種表演形式,如舞台或歌舞劇,或甚至是電影引入時,所造出的第一層的視覺效果之景易具體化,是否,這可能會讓創作者”忘記”了間接/直接之間;具體/抽象之間互動的情境創造效果?而當若是搬演”現代人物”時,在演員動作設計上是否僅須從日常生活中直接取材即可,或說,它也可能在這部份進行某些創造?(如設計歌仔戲中騎摩托車的動作…)在場景部份,或許以往僅以一塊手繪布景,多數要靠演員與脈絡、音響效果造景;而現今有這麼多新的技術引入,它們是否以”類比”於創造動作的方式,也可能在歌仔戲這邊,帶動某種這些技術的表現與意義上的實驗或革新?

若就這個部份的話,春美團應是保留了”舊”,讓我們觀其變的可能與發展性。不過就春美團兩場布幕的效果(水中打鬥;最後一幕),還是覺得很成功的。利用這類的素材,一來可重覆使用,對於或許外台戲班,在經費不足上,也是一種變通的方法。在秀琴團恰好以不同的方式回應這問題。以投影機投影面具的問題可能比較複雜,另一個較為”具體”的是公堂審案是以投影機投出公堂之景。雖其投射出是實景(這邊先不考量戲班是為了省錢所以如此做,若是如此也呈現出怎麼用有限資源做出最大效果這樣的問題。),而實際發生的景也確是縣官在審案。但在中後面部份,有幾個場景是石中天與縣官在談多少價碼,能釋放幾個人的交易過程;這一幕恰與第一幕判官在兩難下仍判潘玉郎有罪做了一對照,若說第一幕所投射而出的確是實景;在中後面那部份,會讓我覺得,在日常狀態下,這樣的交易總是在台面下磋商進行條件交換的,當正式上公堂時,代表了它要具有一定的客觀性,這些”勾當”是上不得台面的,但在此幕卻搬演在”公堂上”,公堂恰雖被投影而出,它的意義在此是被虛位以對的。

..........
為什麼前面要寫那麼一大堆呢,是希望在正式寫”心得”之前,可以有一個假想的參照點,看了一些在春美歌劇團網站很熱情的觀眾回應,又看到郭春美團長近來似因怎麼讓這次的表演,一次比一次更好而煩惱著,那作為一個觀眾來說,為了減少”困擾”,希望在談我的心得時,有一個較為明確的對應點,這樣一來希望盡量減低”個人偏好”的主觀性,而多一點點討論或是提問的空間,或許閱讀的人不一定要看我自己的主觀想法的內容,可以看是否我覺得要注意的問題是否恰好符合他們正在想的問題。

或許,現在歌仔戲所強調的是作為一個整體,必須從編劇、導演、舞台效果、演員演出各個層次都予以進行考量的歌仔戲,甚至是宣傳、行銷以及如何顧及觀眾等都需進行思考,不再只是簡單的以人物角色的表演或唱作為主要成份,其它則可以忽略。只是似乎就<將軍寇>這齣劇的設定來說,似乎透過劇情的內容,對應著歌仔戲本身的問題,”我?”與”環境”是怎麼樣的互動關係。

Ps.這應該不算是篇”觀戲心得”,並沒有直接的對當天的演出提出自己的任何觀感,而比較是”有半個影,生一個子”的小聯想,三齣戲的”觀戲心得”,再想想怎麼po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ttlehunchba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